如何备好一节化学课

发布人: 来源:发布时间:2018-01-07阅读:4675

如何备好一节化学课    

初中部  赵锦奎

要上好课,必须首先要备好课,备好课和上好课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备课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要在备课上下大功夫,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备好一节高质量的课,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种意识:

一、研读意识。首先要从基于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理念去阅读教材、研究教材,反复阅读、反复研究,研究教材这部分内容原来学生已经有了哪些知识基础?已经具备了怎样的认识水平?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对学生有哪些方面的发展?等等。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教材编写的意图是什么,只有研究透了教材设计的意图,才能有针对性的去设计教学内容以及对相关内容的处理方式。理解教材与熟悉教材有本质的区别,熟悉教材是浅层次的表面化的,即有哪些知识点?重难点是什么?等等;而理解教材是深层次的、更侧重于功能化。即要理解教材设计这些内容其预期的功能是什么。例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一课时《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它有三个方面的功能:①对化学反应认识角度的丰富(由定性到定量);②对化学反应实质认识水平的提高(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由化学反应的实质可以解释);③化学反应中各种物质量认识水平的提高(由简单到复杂,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物之一有剩余;生成物之一质量减少等等)。研究教材,这是备好一节课的首要工作,而且要费大力气去做这项工作。

二、引入意识。要重视一堂课的引入,尤其是新课的引入。巧妙的引入会给老师、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会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关注。但应避免形式主义,不少教师认为形式活泼,内容有趣,学生活动多就是一堂好课,正是这种有偏颇的理解使得教师们对课堂形式的关注超过了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完成了自我知识的建构的关注。在各层次优质课比赛中,几乎每个选手都在引入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引入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堂引入时应体现出:

1、引入的简捷性。教师应该摒弃花哨复杂的形式,更不能以复杂作为特色。应该以最利于学生理解的形式入手,用最简单快捷而又最能吸引学生思考的方式引入。

例如,对于教学《奇妙的二氧化碳》的引入,某教师采取的方法是:先讲述“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再放该故事的动画投影,创设情景。而另一位老师则做了将碳酸饮料中的气体通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实验,通过燃着的蜡烛熄灭的现象使学生推测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尽管从教学目标来看,两者都可以达到目的,但是相比较而言,前者的讲述涉及到的事物较多、现象较多,学生理解的障碍较多、形式复杂,教学效果不如后者。

2、引入的有效性。注意有效联系,有效联系的内涵包括2个方面。第一,教师不能为了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形式的活泼性,将一些与本课内容联系不甚密切的现象或事实在课堂上呈现,这样会产生“生拉硬拽”的感觉。第二,教师在设计引入方式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分析,包括对“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怎么让他们知道”等等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只有在对学生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提出的方式、角度和内容。

3、引入的优先性。当一节课的引入有多种方案时,利用实验的引入应优先考虑。因为化学实验既能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又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三、情景创设意识。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活课堂。尤其是新课改以来,把情景教学看做是新课改理念下的一种基本要求和标志,新教材中也增加了许多情景素材,将化学问题或事实镶嵌在一种模仿或真实的环境中,呈现给学生,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去关注情境中的化学知识和学生不能解决的化学现象,从而主动感觉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情境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含实验情境、虚拟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待。

四、问题设计意识。问题线索的设计,不仅要会设计问题,而且要体现出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应该大体有一个问题设计的走向。问题之间不是孤立的,应该有递进性、层次性。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有思考的价值,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我们老师往往意识到设计问题了,但大多质量不高。我觉得一个是要找准在哪儿设计问题,然后再考虑如何设计问题,哪些问题是让个体思考的,哪些需要学生分组讨论的等等。

五、探究意识。一节课的内容你要研究探究点,有几个值得我们去探究的“点”,以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这次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尽可能的针对每一节的内容反复体会,寻找探究点。事实上,确实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探究意识比较淡薄,所以他就设计不出很精彩的课。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要用石灰石(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究点,探究的内容必须具有开放的特点,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说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那么为什么不用碳酸钠、石灰石粉末、稀硫酸、浓盐酸等等,这就体现了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然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回归到教材,找到落脚点,最后归纳为:我们通常用石灰石(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六、核心活动意识。一节课的内容有其重点所在,教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会围绕重点内容设计一些辅助的学习活动。因此,要深入研究教材中探究活动的真正意义在哪里,但也要有主次之分,在活动的内容及活动时间安排都要有区别,要在核心活动上搞探究,多花点时间,不要在细枝末节上搞探究。

七、整体意识。新课程的模块结构,决定了整套教材体系有它的整体性设计。每个模块有整体性设计,每一个单元也有一个整体性的设计。特别要明确一节课的内容在单元整体设计中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然后你才可以去突出某一方面的教学功能。对如上教版化学第四章《燃料 燃烧》,单元整体性设计就是从学生熟知的燃料、燃烧的现象、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着手导入到化学变化中物质质量的关系后,再进行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教学,最后又回到化石燃料的利用,这个单元,一共三节的内容,他的整体性设计,体现在(1)三维目标的整合。在目标落实上三节各有所侧重。第一节燃烧与灭火,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侧重于过程与方法;第三节化石燃料的利用,侧重于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2)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第一节,是基于观察、演示、思考的学习方式;第二节,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和分析推理方式;第三节,面对化石燃料燃烧与化境污染,大家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讨论酸雨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从一个单元来看,就体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那么,每一节的内容,也有一个整体性的设计,但他要从属于一个单元的整体设计,先研究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单元里面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在备课时不能只强调知识与技能目标,尽量全面;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的时间安排上,习题设计以及各块活动时间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等。

尽管每位老师教学风格不同,学生基础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但教师备课的理念不能违背新课改的理念,备课环节至关重要,要在备课上下大功夫,这七种意识我认为是在备课环节上应该具备的。